7月12日上午,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学院第二届科研报告会在教二楼104教室成功举办。本届大会由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副院长牟世荣主持,学院党委书记马铁石、副院长(主持工作)李萍、副书记陈蕾出席会议并为论文获奖教师颁发荣誉证书。
李萍老师对教师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并结合学校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最新的战略定位,鼓励教师们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和教材研发,通过学术交流与思维碰撞共同构建学院的学术高地。马铁石老师结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整体需求,鼓励教师们关注兄弟院校及海外院校的汉学中国学学科发展,努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哺。
在大会报告环节,三位教师代表分享了提交科研报告会的论文,并与参会教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
骆健飞老师《汉语单双音对应动词的语义习得研究》一文关注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的词义相近的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的对应形式,认为“单双音对应动词”语义、句法、语体属性上的对立是留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基于对留学生单双音对应动词习得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留学生汉语水平与单双音对应动词习得情况整体呈正相关的结论,并对教师的教学环节提出建议。
何洁老师《“中文+”导向下的留学生英汉口译课程建设——以“英汉商务口译”课程为例》一文分析了英汉商务口译课程的市场需求,提出翻译专业英汉方向口译课程的总体设置思路,并关注到以《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为导向的教材升级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等问题,对“中文+”导向下的留学生英汉口译课程建设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金娅曦老师《汉韩“名+动”型状中式复合动词对比》一文以“名+动”型状中式复合动词为对象进行了汉韩对比研究,通过整体对比并讨论汉韩“名+动”型状中式复合动词的能产性和释义模式,得出汉语“名+动”型状中式复合动词在能产性和释义模式上都远强于韩国语的结论,并通过对翻译方向韩国留学生的“名+动”型状中式复合动词的汉译韩偏误分析,进一步发现“名+动”型状中式复合动词作为韩国留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出现错误的倾向性,对相应的教学环节提出一定建议。
本届科研报告会收到的论文关注汉学与中国学研究,汉语言本体研究,国际中文传播背景下的文学及文化研究,国际中文教学、教材、课程研究等方面,研究视角多元,观点具有突破性。作为为教师们搭建的分享成果、交流学术、启迪思想的平台,科研报告会也为学院科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着学科发展和学院事业的进一步转型。在未来,汉学与中国学学院将继续探索未知,通过壮大学术团队推动相关学科发展,鼓励教师们产出更多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
附: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骆健飞 朱晓睿《汉语单双音对应动词的语义习得研究》
二等奖
王磊《留学生口语中的话语标记“所以”研究》
何洁《“中文+”导向下的留学生英汉口译课程建设——以“英汉商务口译”课程为例》
三等奖
张莉《中国文学名著简写策略研究》
张熙昌《索的形义分析》
金娅曦《汉韩“名+动”型状中式复合动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