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Faculty
中方师资 Chinese Faculty
X(徐)
作者:发布日期:2024-08-22点击数:

徐庆超,1982年生,女,法学博士学位,北京语言大学梧桐青年教授。


研究领域

海外中国学,北极研究,外交转型,公共外交等


教育背景

2000-2004 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系管理学学士

2004-2006 北京大学外交学系法学硕士

2006-2009 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系法学博士

2011.10-2012.04 日本九州大学比较社会文化学府联合培养博士生


工作经历

2006-2009 五洲传播中心网络部

2010-2011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2015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

2015-2017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2017-2025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

2018-2019 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和外交学院 访问学者

2005至今   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学院(一带一路研究院)


学术成果

专著

1.《崛起之困?后冷战时期的中国国家形象与公共外交》,新华出版社,2015年。

论文

1. Adan Wu, Tao Che, Jinlei Chen, Xiaowen Zhu, Qingchao Xu, Tingfeng Dou, Rui Zhang, Shengpeng Chen, Jiping Wang, Yongfan Guo (2025) RouteView 2.0: A real-time operational planning system for vessels on the Arctic Northeast Passage.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 191 (2025) 106464. https://doi.org/10.1016/j.envsoft.2025.106464

2. Xu Qingchao (2024) China’s Arctic Strategy: From “Follow-Up” to “Creative Involvement”? In P.Midford et al. (eds.), Navigating East Asian Maritime Conflicts: Technological Chang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Global and Regional Responses, Palgrave Studies in Maritime Politics and Security, https://doi.org/10.1007/978-3-031-51989-5_7

3. Adan Wu, Tao Che, Qingchao Xu, Jiping Wang, Jinlei Chen & Xiaowen Zhu (2024) Assessing the economic viability of the Arctic Northeast Passage from 2021 to 206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17:1, 2323182, DOI: 10.1080/17538947.2024.2323182

4.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俄乌冲突与北极国际合作:新的断裂期?》,《俄罗斯研究》2023年第1期,独立作者。

5. Chinese science diplomacy in Arctic climate governance based on a survey and interviews with Chinese scientists. Adv Polar Sci, 2022, 33(4). doi:10.13679/j.advps.2022.0013.第一作者

6. 《俄乌冲突长期化及其对北极治理的溢出效应》,《当代世界》2022年第7期,独立作者。

7.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北极多边机制及中国路径》,《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22年第2期,第一作者。

8.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北极研究:进展与问题》,《国际政治研究》2021年第4期,第一作者。

9. 《北极安全战略环境及中国的政策选择》,《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1年第1期,独立作者。《新华文摘》2021年第12期“论点摘编”栏目以“疫情下的北极安全战略环境及中国的政策选择”为题,作了转载(第159页)。

10. 《从“俄罗斯北极战略2035”看北极航道全年常态化运营》,《国别和区域研究》2021年第3期,通讯作者。

11. China and Russia Energy Development: Arctic LNG.(202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Economics and Policy, 2021, 11(4), 450-460.通讯作者。

12. 《中国对北极投资的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新视野》2019年第1期,独立作者。

13. 《“未定之域”:中国北极研究十年述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独立作者。

14. 《北极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相关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独立作者。

15. 《西方学界关于中国文化认知的若干极点》,《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独立作者。

16. 《“新第三世界”: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对外援助战略框架》,《国际援助》2016年3月第2期,独立作者。

17. 《从国内外主流话语看中国外交新常态——包容性塑造外交的生成》,《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2期,独立作者。

18. 《中国外交转型的新方向:包容性塑造》,《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独立作者。

19. 《扣问“隐秘而伟大”的中国外交——评<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的转型>》,《国际观察》2016年第2期,独立作者。

20. 《中国梦的外部认知与国际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5年第2期,独立作者。

21. 《“中国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及前景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独立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文摘》2015年第3期转载。

22. 《“学术外宣”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关于“世界中国学论坛”的案例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年第2期。

23. 《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发展和中国道路的认识》,载《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梦》,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年4月。

24. 《中国梦与后冷战时期的中国周边外交:思想、政策、实践、战略》,《中国学辑刊》第六辑。

25. 《三大范式的“反动”中国学派的新声——评<中国崛起与华夏主义>的“大历史”和“大智慧”》,《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6期。

26. 《媒体外交初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二作者。

27. 《媒体外交:一种软权力的传播与扩散》,《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第二作者。

28. 《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外交新课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二作者。


研究项目主持

1.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中美俄在北极的战略竞合研究”,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BGJ045)。

2. “多边机制框架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21年科技部委托课题(2021ICR02),2021年6月-2022年6月。

3. “地方合作视野下的中美北极合作:进展与局限”(录取文号为留金亚[2018]9071号),国家留学基金委2018年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2018-2019年。

4. 外交转型视域下的中国北极政策研究,首批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项目,2015-2017年。

5. 中国外文局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究课题“全球议题中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和话语权研究”(批准号:15WWJB02),2016年3-12月。

6.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宣传和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批准号:2015EGJ001),2015-2018年。

7. 上海社会科学院十八届三中全会重大改革问题系列研究项目“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2013-2014年。


荣誉奖项

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2014-2015)


开设课程

研究生课程:中西文明比较


社会服务/学术兼职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024-2027年。

中国商业史学会,会员,2022年-。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员,2017年-。

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协会极地救助与打捞分会,委员,2025年-。

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和外交学院“科学外交”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20-2022年。

外交学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研究员,2017年-。

智库“国际极地与海洋”,研究员,2016年-。


国际交流

1. 2025年1月,参加日内瓦安全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高北对话”(High North Talks)闭门研讨会,做了关于中俄北极科学合作的报告。

2. 2024年3月,访问俄罗斯彼得罗扎沃茨克大学,参加北极主题会议并发言。

3. 2023年8月,赴日本札幌参加北太平洋北极研究共同体(North Pacific Arctic Research Community)会议,以“国际科学合作对于推动北极治理有效性的作用”为题作了发言。


联系方式

邮箱:xuqc@blcu.edu.cn

上一条:W(王)
下一条:Z(周、张)